德国留学生周静雅16岁时插班入读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潘冬/摄
这里是来华留学生的“第二故乡”
【素有“华夏东极”之称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让许多来华留学生有“家”的感觉的地方。】
美国青年雷乔斯,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13岁开始接触中文,“那时,我妈会经常带我和8岁的弟弟去一家中餐厅吃饭,弟弟被菜单上的汉字所吸引,说想学习中文,妈妈竟然同意了,还专门为他请了一位台湾老师。我是顺便跟着上了几堂中文课,没想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2年后,当有机会出国交流学习时,雷乔斯便毫不犹豫地选择来中国。
2005年8月,15岁的雷乔斯作为交流学生,插班进入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习,并居住在他的 “中国爸爸和妈妈”家。当时的他,也曾一度羡慕那些去了更繁华大城市的小伙伴们。但是后来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能来到佳木斯,是人生最幸运的一件事。当然,那时的雷乔斯并不知道,1998年佳木斯就已成为中国地市级城市中第一个面向海外独立推广汉语的城市,因为那一年,在佳木斯市教育局与美方项目负责人玛㛉女士的共同努力下,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华盛顿中学,正式将汉语纳入该校外语教学课程中。
10个月后,已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雷乔斯结束了留学项目,恋恋不舍地离开佳木斯,回到美国继续读高中。进入大学,雷乔斯选择攻读中国文学和德国文学专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雷乔斯学得越多,对中国的了解也越多,但是面对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他仍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我在中国的经历已带给我深远的影响,令我终身难忘。”
如今已33岁的雷乔斯,仍会在每年的春节、中秋节以及中国爸爸妈妈的生日时,打来越洋电话问候。佳木斯,这个几乎是中国最东端的小城,俨然已成为他心灵深处的另一个“家”。
2015年,德国女孩Carla Repmann比雷乔斯晚了整整10年来到佳木斯。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周静雅”。16岁的周静雅被安排插班入读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10个月后,中文零基础的周静雅,顺利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考试,并返回德国继续读高中。一年后,周静雅高中毕业,她再次做出让父母吃惊的选择——回到中国读大学。
周静雅一直被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所吸引,“不需要跟德语和英语比较,汉语本身就很有意思,比如方言、汉字、神话传说……”她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深造。她说,自己选择学习汉语的初衷之一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因为中文是门槛很高的语言,会中文能增加我的自信和求职资本。”
周静雅十分看好中国的未来,“我生活在这里,每天感受着令人吃惊的‘中国速度’,我喜欢这种速度!”她经常鼓励远在德国的朋友们能来中国看看,“人们往往会对不熟悉的国家或文化带有刻板影响,这很自然。而在中国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开放和包容,学会了接受各种新事物。”
周静雅觉得“中国之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这里不但让我收获了学业进步,还体验到了精神上的成长。我意识到,像中文这样难的语言都能学会,其他任何困难和挑战都是可以克服的。”2022年7月,周静雅大学毕业了,她选择继续留在南开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据佳木斯市教育局外事处科长于家介绍,伴随着佳木斯市对外教育交流的开放与发展,近30年来该市已接收来自世界各地27个国家的高中生520余人,有603个志愿者家庭参与接待了来华学生,每年都会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回佳木斯“省亲”,有一位留学生曾先后回来过6次,还有的留学生带着父母回访他们的中国爸爸和妈妈。
2019年,从全球各地回访佳木斯的外国留学生超过60人。120余名留学生回国后,再次选择回到中国上大学和继续深造。在“引进来”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佳木斯当地师生有机会走出国门,亲身体验出国留学和深造。
科特迪瓦国立博瓦尼理工学院负责人与中方代表一起,现场观摩技术人员调试柔性生产教学平台。科团/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